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北京 书法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萧娴:书中有我

          (1/3)枕琴室 萧娴

          (2/3)荷风消夏,菊露冰秋 萧娴

          (3/3)姜夔《过垂虹》 萧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我这庖丁,在中国书坛一角,劳动有3 / 4世纪,同书翰结下不解缘,同庖厨也结下不解缘,领会到作书与解牛同一机杼。 ”早年间“金陵四老”之一的萧娴曾在《庖丁论书》中这样说。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南京市求雨山萧娴纪念馆协办的“国家美术捐赠奖励与收藏系列展:书中有我——萧娴先生诞辰115周年遗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萧娴遗墨100余件,完成了她生前想到首都办展的愿望。家属将其书法《园古楼空五言联》等10件书法作品及一本印谱慷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不同于林散之绍接黄宾虹清逸超然,高二适以章草风骨高昂古雅,胡小石受业清道人雄深劲健,萧娴则承康有为而致广大精微,堪称女中圣手。1915年,广州大新百货大楼开业, 13岁的萧娴撰写丈二匹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及巨幅大字“壮观” ,引起轰动,人称“粤海神童” ;北伐期间,她曾在广东参加宋庆龄女士举办的慰劳会,以自己所书义卖得千元,悉数襄赞国民革命; 20岁于上海得康有为赞赏,康有为见到萧娴13岁时所书《散氏盘》铭文,题诗赞“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她因此正式拜康有为为师,其一生的书法实践与理论基础,就是在康氏影响下走出的。“她有特别的自我期许,再加上时代际遇,形成了她‘书中有我’的独特境界。 ”中国书协理事叶培贵说。


        萧娴青年时代好交游、善饮、胆大,为人落拓不羁。其女江凤子回忆:“我的外祖父萧铁珊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南社社员,他带着母亲参加活动,母亲被社员们称为‘南社小友’ 。她年轻时半夜睡不着,经常会爬起来一边喝白兰地一边写字或刻章。 ”


        这样的大气不羁亦能从她的笔名上体现出来—— “蜕阁” 。“蜕阁,就是退出闺阁的意思,人家说我的字不像女子写的,我就起了这个笔名。 ”萧娴曾说。回顾20世纪书法历程,帖学一派虽有海上潘伯鹰、白蕉、沈尹默诸人力挽狂澜,然终因势单力薄而日渐式微。在众多社会学术、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下,特别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魏碑无不美者”从理论上将碑派书法推上足以抗庭甚或以绝对优势压倒帖学的地步。


        “在实践上,以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曾熙、李叔同、于右任、高二适、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王蘧常、谢无量、沙孟海、陆维钊、徐生翁等为代表。其他以画闻名的书家如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以甲骨篆书闻名的罗振玉、董作宾等或以碑入帖,或以帖融碑,或取法甲骨金文,或取法章草简牍,以各种风格样式取法汇入到碑学的滚滚洪流中,成绩卓著,蔚为大观——萧娴先生即是这股洪流中卓然独异的猛将。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萧娴早年崇尚碑学,深得北派三昧:篆学邓石如,得其朴厚;后习石鼓、籀文,益为高古;隶法《石门颂》 ;行书得力于《石门铭》,更从汉魏其他诸碑如《张迁碑》 《华山庙碑》 《爨龙颜》 《郑文公碑》等汲取神髓,互为表里。中年后遍历西南名山大川,后定居于六朝古都——南京,平生瞩目自然,留情景物,故日月精华,山川奇气,洋溢笔端;淋漓见波涛之迹,奇拔得山岳之险,风云入怀,得意挥洒,纷披雄浑,每有“提笔四顾天地窄”之概。 “其书以‘三石一盘’ (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基,用工至勤,朝斯夕斯,一生不废。集奇气、豪气、磊落气、丈夫气于一身,得苍浑、厚拙、遒润书风。 ”吴为山说。


        萧娴喜作对联所择联语亦多气魄雄大,与其书风相表里,更觉浑然一体:撰联“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江东去,天马南来”承寄万丈豪情, “书中有我,眼底无它”对联更道出睥睨千古、独立苍茫的自信与豪壮。“萧娴先生以散氏盘用笔融入隶书创作中,中锋用笔绵里藏针,八面入锋又八面出锋。 ”评论家萧平说。


        “我爱榜书,因爱大物。诸如我爱长江,汹涌天际,我爱长城,屏障万里。 ”萧娴曾说。此间豪壮成于山川间,发从芳墨,呈现于展览的“大笔豪情”部分。“大笔”非仅指字之大小,其文字内容的选涉,文心豪壮,书生意气;“豪情”亦非仅是对山川物景的留恋,更多地在于表达由此而生发的世界大千的动静之态。书中之萧娴,写满一个“大”字。


        这可不是浅薄地卖女汉子人设——其实在萧娴豪迈的一生中,亦不乏女性的柔情与温婉。在生活中,她是丈夫温柔的妻子,是孩子慈祥的母亲。在艺术上,虽然崇尚豪壮但不失精微,其小字的娟秀透露出女子特有的细腻柔情:其抗战流亡时所作诗集《劫余草》以小行楷书就,精美绝俗,亦可透见其帖学之功;诗集中或述流离之苦:“呜呼歌兮歌正哀,劫灰飞尽望春回” ;或寄雅意:“我爱清清竹,可以医吾俗” ;其在家中常挂的寄思乡之情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更体现了一位女书法家细腻而真挚的悠悠之情。


        “碑帖之争,由来已久。我倾向于临碑而读帖。 ”萧娴在《庖丁论书》中这样说。从“书中有我”构建“我中之书” ,萧娴书法的“大”“重”“浑”“厚” ,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看来,能构成对当下书坛长期重视“小” “轻” “薄” “快”书风与趣味的“反诘” 。至于萧娴的“我”中之“书” ,叶培贵认为,清代对碑学是发明和初步构建阶段,“而萧娴是重要的传承者和完善者,她是20世纪碑学历史中不可绕过的人物”。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6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