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书法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朱以撒:历史之味

        朱以撒:历史之味

        杭州福神观记 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今总会有一些作伪之人,其伪作蒙过了一些不谙艺文的人,也蒙过了明眼的人。当鉴定家尽全身解数在争论其作品真伪之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使人看到了作伪的高明——穿过岁月的烟云,后人已经真伪莫辨。或者,能达到如此高超程度的作伪者,不仅是外在像,其内在也像。当伪作被人接受后,审美价值就产生了,甚至成为我们案头效仿的范本。

        书法临摹展是以相似与否来论说其作者手上功夫的——究竟与临摹对象还有多少差距。一些临摹作品在形态上虽然已极其逼真,但却没有历史感,以及那个时代所有具有的韵味、风情。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到秦代或汉代,其精神和感受都已搁浅,到不了彼岸,徒唤奈何。

        历史的遗留物是过去时代产生的,展示出其曾经发生的过程。如何验证历史的真实?只能依靠史料,依靠深入思考的力量。历史虽然不可回溯并用事实加以验证,但似与不似,有历史观、历史感的人们都可以感受,既从大的层面统观,又从细微处捕捉。

        书写者应该有历史感。书法的学习,教人取法须舍近求远。这无疑是给学习者设置了一个难题——前人留下来的墨迹、刻石,让人追求久远总是有绠短难以汲深之叹。通常人们的办法是不懈之临写,对其点画、结构等作精密分析、仿效,解决不似的距离。依靠历史遗留下来并被广泛认同的文本,通过细节的追索,具备准确之形态。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景”就是外在形态,景如何,一眼可见其精粗美丑。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认为:“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对于观者而言,像与不像,目之触及就大致有了判断。像取决于细节的丰满,艺文作文中的“穿帮”,往往是细节的不济。在一些临摹作品里,不在意历史的真实,不忠实于笔笔不爽地临写,而多自放,把一些此时的笔调掺入,让观者质疑作品的不像。许多人都说,自己学魏晋人书法。但笔下每每不像,只能折射出一小部分历史的真实,余下的是我行我素的笔法笔意,实离魏晋甚远。神韵更难企及,今人之情何如魏晋人之情?元代人学魏晋就不同味了,今人更是无从复原当时的精神内容。史料不及现场鲜活,风干收水。彼时的事物,就是简单的细节,背后则是宏大的社会,渗透着当时人们的生活体验,通向细致的人心,又有几人能悟得?

        面对古人的字帖,不细写细究,以自任待之,就毫无古风可言,也就是时人的毛笔字,难言书法。在作品中表现历史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作品被称具有魏晋风骨或大唐气象,理应视为荣誉。倘若称其作品为时风很重很应景,那就近俗了。这也是人们追求高远的精神空间的愿望,做一个有历史秩序感的追求者。时风易追,实惠易得,促成了艺文生活的世俗态,简化而不丰富。而沿着历史的重要路标行走,有所依托且在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才能让书写者内心生活超越现状。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1.00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