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刚个人官方网站 总站首页
名家首页 艺术简介 艺术相册 在线展厅 艺术资讯 名家点评 艺术思想 常用印鉴 个人访谈 出版著作 媒体介绍 获奖|收藏
  • 王前先生明心记
  • 书自作诗二首
  • 1
  • 2
    友归夜话
      友归夜话

        自世刚居处京师,我俩大约半年时间没有见面。虽然,电话问讯未曾中断,可心里时常隐些空荡。

        人与人之间最可宝贵的当是能够真正读懂对方。我和世刚的友情,便是在每一次倾心交谈中加深着,这种在一起时的愉悦和充实并不存有一丝客套的姑息与迁就。

        世刚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对“经典”意义的辨析与应用,及至毫无苟且的捍卫意识,着实令我崇敬。(有好多佐证,为避免伤人,弃而不述)。我体察得到,这不是那种浅浮的情绪躁动,大抵是“真文化人”骨子里透射出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正月初六下午,接到世刚回鞍山的电话,便登门相晤。

        我们喝着醇纯的普洱茶汤,仿佛古道马帮的铃声,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回味与思索的精神境地,发着阵阵地“思古之幽情”。屋外面不时传来的裹着春节气息的鞭炮声,也没能唤回。

        我们的话题很杂,但不是那世故中东长西短的“俚中琐事”。自然离不了“老生常谈”的“经典”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对“经典”的新认识与批判、赞叹与抉择,外人听起来好像似云里雾里的“夜谭”。对“经典”在传统中的位置的认识,已从时间概念中扩展,判断和寻找传统名誉下“经典”空间存在的逻辑性,成了我们今晚的主题。——传统是过去通过今天向未来延伸的“国道”,而“经典”则该是这条大路上指向前方的空间标识。“经典”的产生不该受时间限制,“经典”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必须在继承中演绎生成,只有这样所谓“经典”才能成立,才以成为传统中的链节。

        外面裹着春节气息的鞭炮声依然不时响起,我们喝着新换的茶,时间过了午夜。

        我读着新近由李学伟先生《艺潭》编辑印制的《张世刚书法》,品味着世刚的那些他称为“孩子”的书法作品,一忽儿把我带入了对来处的追溯,一忽儿又让我的思绪向远方飞去……,我还是冷静地回到了现实。

        世刚在书法艺术上审美取向和创作展现,说是“新古典”还是贴切的,带着浓郁传统气息,又呈现世刚对传统书法的新理解,可谓“推陈出新”。至于会不会孕含着他日“经典”的胎息,我有感觉却说不清楚,但就影响讲是有目共睹的。

        世刚在这册子《写在前面》中说:“……至于是否有个性,能否感动他人,我不知道。这只能待那些关爱我的有缘人去评说了……。”确实,对于个性化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我与世刚讨论时占有重要位置的话题。透过某一件作品,从艺术规律着眼,和作品自身是否具有“经典”意义,艺术品能够让人感动则是我们关注的创作与品评的准则。因为,只有取源于“经典”意识的创作动机,才能“侈望”有他日的“经典之想”。实际上就是敬畏传统,敬服“经典”,作品才有长久感动他人的魅力!

        艺术品感动他人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必须具有经起时间、空间检验的生命质地。感动与震动是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物理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感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震动是外力作用下的感应。相比之下,哪一种效应会存在长久呢?必然是前者。尤其是从追求“中庸”与“阴阳合一”人生哲学含蓄的中国人身上看,结果更应该是前者。当然,意识形态层面对审美导向的外力作用,有时是带有决定性,这种驱导恰恰又反作用于“道统”意识强烈的中国文人身上。

        中国艺术精神及感动人的境地,无疑是追求更接近自然状态的“随缘”或超脱!可是因为有如林的传统“经典”在“国道”的每段空间卓然而立,我们才能不迷失地朝前走去。

        祝福世刚的“孩子”在“经典”的滋养呵护下经起风雨。我有一种感觉,这些“孩子”不会是他的私有。一块“经典”的路牌,依稀矗起在“国道”延伸的时代空间中,因为它已经感召了好多行路的人!

        世刚归来,让我好生感动,我们可以回到畅言的“自由国”里。

        乞望世刚常回家看看,友的归来自身带有故土情缘,又可让我实现企盼的美愿!


        戊子正月初八
        于承晋书屋 唐海波
    ※个人会员主页※       技术支持:书法家网 -最大的书法艺术门户网站®
    书法家网 -最大的书法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shufadajia.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58(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