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中国秦汉时代书法
    2.  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 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 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 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 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 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 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流传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王铎书法艺术的评论
    2.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 王铎,字觉斯、觉之,号篙樵、石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 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终年61岁。今一般谓为河南孟津人。然王铎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成始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敦煌书法
    2. 敦煌书法 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主要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一、敦煌遗书书法。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对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2.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鼎盛的唐代朝书法
    2.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构建当代书法研究的社会学体系
    2. 朱中原 在2006年中,我曾与书法评论家冯印强先生作过一次关于“倡导书法社会学转型”的长篇对话(详见《美术报》原文)。此一对话意在于构建当代书法研究的社会学体系。社会学本属西学范畴,而书法学则属中学范畴。如何将对书法的研究熔铸于中西学术架构之上,并进行社会学视野的考察,窃以为乃当下书法研究之要务。古代中国,虽有文字一科,但未有书法一科,迟至清代,由于碑帖、金石之学兴盛,方有训诂、考据、音韵等小学之科,但仍然未有“书法学”,近世才逐渐发展成为书法一科。“法书”乃中国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大师的期待与文化守望
    2. 在人类文化艺术思想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具有原创力的时代,都是以大师的群体出现为标志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500年前后,在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迦穆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汤一介《未名讲坛》序)“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书法“原创性”时代
    2. 论书法“原创性”时代     新时期中国书法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形式越来越多样,其速度越来越快捷,其势头也越来越迅猛。记得在1986年之际,我赴贵阳山席长江流域13省市暨12家书法报刊书法理论交流会,应邀在贵阳作过一场学术报告,题为《书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特征》。在当时曾提出过预测,认为在一段时间里,书法被定位为艺术之后,会越来越关注作品形式与展览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写字行为与动作的展示。其后的各类书法展览中,大量涌现出来的用色纸、画框格、钤印章以及仿古作旧的种种现象,以及到90年代中后期的如“广西现象”之取法西域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淡”境界的开拓与“离合”说的创发——董其昌的书论
    2. 董氏以“淡”为宗的思想根基,在于禅宗和庄学。明中叶以后,禅学盛行,董氏倾心禅宗,笃好禅悦。其好友陈继儒为他所撰《容台集叙》,称其“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南禅宗“心如明镜,淡泊空灵,神明气朗”是其向往的境界:他以“画禅室”名斋,论书每用禅语,可见禅学对他的重大影响。而作为传统文人书画的代表,他浸染最深的还是庄学。他曾说:“林木漫传濠濮意,只缘庄叟是吾师。”《题画寄吴浮玉黄门》)《庄子•天道》称:“夫虚静恬淡,寂而无为,万物之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2.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圈子里也一度异常火热。各种各样的展览铺天盖地,艺术院校的门前车水马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校外的书画班也如火如萘地进行着。然而作为最基层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严重影响了书法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   问题一: 认识不足,地位何在   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号子一声高过一声。然而,在一些普通的中小学里,艺体课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在学校、家长、学生那里还认识不到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他们眼里基本还是副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基本很少设置书法课,有的设置也是形同虚设。评价的标准还是依旧放在文化课上,致使这些学科处于两难的尴尬境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