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综合评论
    1. 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2)
    2. 明代的董其昌一生以超越赵氏为目标,正是从赵孟頫本身超越宋人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大凡书史上开派的一代宗师,都清楚前辈人的笼罩是开启一代新风的最大屏障,因而注意师法文人书法本源。而赵孟頫所领导的这一古典主义的回归潮流,正具有了这种特征。董其昌云: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这一高屋建瓴的评论,以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观照书史,既含蓄地批评了宋人欠法、元人欠意,又含蓄地肯定了宋人取意、元人取法而各能超越前代的优势。而董的意、法统一目标,正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元代书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根源(1)
    2.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立了蒙古汗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兵压境向南进军。宋高宗咸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阔。战火连绵使人民痛不欲生,但其后南北统一却使各民族间的文化得比相互交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元代书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根源(2)
    2. 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画开启了元四家,在艺术思想上乃与隐逸画家相通。因此这种被压仰的精神创伤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书法。书法既不同于绘画直接以形表现,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诗词可以吟哦出内心的痛苦,只是书法反映得较为隐蔽罢了。在元人统治下,赵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点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说其有一点寻求超脱之意。他的书法以遒丽、秀逸为基调,以清新脱俗、高雅出尘开启了一代新风,将北宋苏、黄、米等提倡的文人书法,在南宋后期衰微之后,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其书法中体现的书卷之气,后来成为涵盖书坛近500年的楷模。诚如此,元代以赵孟頫书风为主流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赵孟頫书论的核心:“用笔千古不易”(1)
    2. 无论是在元代还是在中国书法史乃至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赵孟頫都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在艺术评判与封建伦理的双重标准下,赵孟颗成为书法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而他的著名论断“用笔千古不易”,又使得后世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一切都凸现了他在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赵孟颗是在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对他艺术生命的评判,应该注重从时代与个人的互动中去做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把握,以避免过去一些只注意对个人因素的透视而忽略历史背景因素的谬解与偏见。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因先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赵孟頫书论的核心:“用笔千古不易”(2)
    2. 赵孟頫在元初执画坛牛耳,为元代山水画变革的先驱,他托古改制,追逐古意,启迪着元代画风的改变。诗文为一代雄才,“浏亮雅适”。(钱钟书《谈艺录》)在篆刻实践与篆刻理论上多有建树,尤其是印学著作《印史序》可谓开篆刻理论之滥觞。在书学理论上,赵孟頫主张取法晋韵,避俗趋雅,勿使书品与人品相混淆: 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呵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向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吾每怀此意,未尝以语不知者,流俗不察,便谓毁短颜鲁公,殊可发大方一笑。            赵孟頫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碑学与近代中国画
    2. 碑学与近代中国画 ——兼论黄宾虹的“中国画道咸中兴”说 摘要:“碑学”不但振兴了晚清书法艺术,同时由于用笔方法和笔墨意趣的重大改变,也深刻影响了“书画同源”的绘画艺术。因此,“碑学”之兴起,也是促成中国画变革的重要因素。黄宾虹首揭“中国画道咸中兴”说,指出金石碑学对于近代中国画之重要意义。晚清的“碑学”,上承“乾嘉学派”的金石考据之学。但其质朴雄强的美学意蕴,则直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胡秋萍《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
    2. 内容摘要 王铎以圆转寓方折、迟涩寓畅达、浑然一体的笔法,酣畅淋漓、虚实浑然的墨韵,结构纵横跌宕、一泻千里的奔腾气势,被后世奉为一代大师。他借古开今的创新与时代精神的高标,极尽变化的写意开创和视觉审美形式的大胆变革,跨越数百年的时间隧道和空间阻隔,对我们的审美思考和艺术创作探索产生了极重要的当代性审美意义。 关键词:当代性 视觉形式 写意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因“贰臣”罪名之遮蔽,死后沉寂了近三百年。中国素有“人品即书品”非书法标准之评说,然而这对一个为书法不惜“沉心驱智,割情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关于草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
    2. 一,黄山谷超越张旭和怀素了吗? 有书法评论家说,“黄山谷追踪怀素草书的章法,点画狼籍,大小错落,满纸云烟,却又有所突破”。他的“草书用笔祖法张旭,圆劲灵动,却又超越张旭,线条的质地有了更多的内涵,提按顿挫,腾仆跌宕,律动短促急速,移步换景,瞬间万变”。“张旭草书的圆弧线较长,曲度也大,圆润通畅,黄山谷草书的圆弧线短促,屈曲蛰伏。如果说前者有黄金打就的折钗股的劲挺,那么后者就如万岁枯藤的坚韧”。 黄山谷自己也曾经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关于草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二)
    2. 四,似林者俗,学林者死 看过一本书,叫做《林散之与自叙帖》,其中有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十多幅。在参观某画展时曾经见过散之先生的真迹。 散之先生小小学艺,沉湎于诗、书、画,谓“三痴”。而立之年,经黄宾虹老师点化,以一册一囊行万里路,饱览了祖国的名川大山和人文景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感悟了人生,这些都影响和滋养了他的书画创作。他先以楷为本,进而学行书,六十岁以后才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采各家之长,通融化解各体之势,最终以草书屹立于中国书坛,被誉为“当代草圣”。 书中有很多关于散之先生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究竟是什么?
    2. 周慧珺写过一篇《我的书法苦旅》的文章。介绍了她学习书法的经过及其心迹。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文章的一些内容,已解析其书法苦旅及在不同阶段时,书法所扮演的角色,已回答书法究竟是什么的话题。我们几乎大段地引用其原文,不是为了剽窃,而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心迹,以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书法究竟是什么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答案。 周慧珺,1938年生。她幼时随父习字。那时,周慧珺和众多的少儿习字一样,只是为了写一手好看的字。这时,书法就是一门功课。 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其父受到冲击,加上她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刺激,身患重疾。这些人生致命的打击,使得周慧珺在万般无奈之下,把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