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书法 艺术 美术 书画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今天依旧,心情依旧

          早年间给《美术报》投稿,是给一家坚硬的纸媒投稿,今天依旧,每一次投稿,每一次期待文章发表,心情依旧。

          对纸媒的怀疑,源于一场前无古人的信息传播革命,大数据、大流通,快捷、迅速,通过互联网开始肆无忌惮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传统的商品流通、信息传递、支付手段、个人消费产生了颠覆性的结果。如文字、影音的购买、发送、传输、接受,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纸媒的存在价值被低估,纸媒的生命活力也遭到怀疑。应该说,理由是成立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系统,我们身处的时代,就是网络时代,以此引发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对美术报仍情有独钟。我的理解简单明了,第一,《美术报》不承担传递社会资讯,她的读者不期待在《美术报》上获悉某个具有惊天劈地的爆炸性新闻,更没有兴趣于此闻听公众人物的隐私。第二,《美术报》的读者期待的是审美的声音和图像,期待的是具有旧时风度的典雅和庄重。那是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入了解,是对当下艺术精神新的解读。因此,读者不会在意文章的时髦或激越,他们注意的是文章的内涵,是一幅书画作品传达的美的声音,是相当古典的教养。第三,《美术报》时尚,但不媚时,她经常跳出三界外,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她依托书画,阐释美育,她直击书画家,发掘生命神采。

          我们作者也是,不求闻达,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读书所得,思考所得写成文章,交给报社的编辑。过去是通过邮局寄送,投稿的方式很古朴。与斯舜威老师的联系就是依靠邮局,用毛笔写下的手札,谈文章,说书画,南来北往,几成佳话。后来通过“伊妹”,再后来以微信传发。这个优美的过程一晃就是20多年,从青年到中年,直到耳顺之年,与《美术报》就是这样不离不弃。

          至今,依然向《美术报》投稿,依然期待阅读新一期的报纸。

          到了愿意回忆往事的时候了,曾经密切联系的编辑们有的退休了,有的调到其它工作岗位,有的提了职务,有的依然坚守岗位。想到往年的生活交往、稿件联系,心头温暖。对于文章作者而言,编辑是第一读者,也是第一裁判员,他们对文章的基本态度,印证着文章的质量和成色。在《美术报》发表的文章,许多是根据编辑老师的意见修改而成,想起编辑老师们的建议,自然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么是下笔匆忙,要么是急功近利,要么是案头功夫欠缺,要么是无病呻吟······对于这些问题,编辑老师会及时纠正,善意引导,帮助作者们增加见识,提高写作水平。20多年的时间,在《美术报》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自然成了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中的一些作品,先后编入自己的评论集、随笔集《百札馆闲记》《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书坛尘嚣录》等书中。

          《美术报》到了而立之年,30年的时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也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奋发有为,从一家籍籍无名的专业报纸,成为读者喜爱,业界重视,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我们这些作者,也伴随《美术报》一同成长,我出版了十余本艺术评论集、文化随笔集,并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作品,在艺术评论写作中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今天,在网文泛滥的情况下,我依然保持着对《美术报》的阅读和投稿,这是深阅读,也是我个人生命活力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体现。至于纸媒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离不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气质。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71(s)   13 queries
      update: